第一卷第一至四期 第二卷第一期(半年刊) 第二卷第二期 第三卷第一期 第四卷第一期 第四卷第二期
鑛冶》復刊途程艱辛
本會四十年十一月十二日在臺復會後,第一件要事就是《鑛冶會刊》之復刊的籌辦,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終於四十一年十月出版創刊號,此會刊原為季刊,每年應該出版四期,可是從來就沒有出過一年四期,有時用兩期合刊,有時只出版至第三期,就無法後繼。於是一度改為半年刊,可是情勢每況愈下,甚至一年只出版一期,當然出版日期都不太定時,其後又恢復為季刊,但採用一、二期合刊及三、四期合刊分別在每年六月六日工程師節及年會大會時出版。一直到了民國五十七年由盧善棟支持理事會(理事長金開英,總幹事吳伯楨)決議策劃每年出版一卷四期迄今,才成為名符其實的季刊。
一、《鑛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共106頁,又稱「創刊號」,封面為藍色標示鑛冶二大字,乃採自大陸時期季刊所用原體楷書,一直沿用至今。四十一年十月出版,會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卅號,總編輯:梁上椿。
(一)復刊詞,由理事長朱 謙於四十一年十月撰誌,恭錄全文於下:
「本會創立於民國十五年,會址初設北平,十六年即發行《礦冶》季刊一種。嗣因抗日戰事發生,會所播遷,一度停刊。至重慶,復刊未幾,勝利還都,而內亂隨之,又告中輟。惟臺灣分會,對會務之推進,不遺餘力,深以《鑛冶》輟刊為憾!
去歲,至臺同仁,為謀發揚礦冶工程之學術研究,重振會務,決定暫停分會活動,同時廣徵會員,宣告正式復會。
現《鑛冶》季刊,在同仁共同努力下,再度復刊。深冀以此篇幅,鼓勵同仁之研究興趣,交換心得,切磋琢磨,庶幾技術日新,有助於經濟建設。用誌數言,以當弁首。」
(二)本期為「臺灣煤礦專號」,內涵計有:(1)煤田地質概略,(2)埋藏量之推斷,(3)煤田分佈及開採區域,(4)產煤,(5)煤質,(6)鐵路運輸,(7)固定資本與流動資金,(8)配銷,(9)礦工,(10)煤業管理及(11)附錄如圖表,都十八萬言,對臺灣煤礦及其經營,敘解綦詳,為臺煤初期開發提供了有價值參考資料,甚具貢獻。
(三)從本期《鑛冶》,復了解本會復會經過較為詳細。緣於四十年十月間,在臺灣分會同仁,有鑒於本會之重要,乃會同本會來臺及在國外的理事:朱 謙、程宗陽、葉秀峰、雷寶華、梁上椿、陳立夫、秦 瑜、胡博淵等,聯名請內教兩部准本會在臺復會。同年十一月間,先後奉令批准。遂趁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之便,於十一月十二日下午二時,在臺北市鐵路局會議室,召開四十年會員大會(按:經作算為第一次年會),出席會員朱 謙等162人,由朱 謙擔任主席,王長春紀錄,當時推舉司選委員,(1)楊金章、呂海星、盧宗濂為本年司選委員;(2)葉秀峰、程宗陽、單志鈞為下年司選委員。司選工作於四十一年二月,辦理竣事,三月二日,在臺北市資源委員會會議召開第一次理監聯席會議,開會情形,已見上文「會務通訊」第一期概述,茲不贅。
本期《鑛冶》登載另一重要文件,即民國四十一年五月十一日依照四十年度年會之決議由理監聯席會議正通過的「中國礦冶工程學會章程」。按所稱四十年度年會無紀錄可查,諒必係指「四十年會員大會」即為年會,倘按此推算,到今七十五年年會應為本會在臺復會後的第三十六屆年會了。
二、《鑛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合刊,共124頁,藍色封面設計同前期。四十二年四月三十日出版,會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卅號。定價每冊新臺幣十元,總編輯:梁上椿。
(一)本會刊概分三部份:(1)張莘夫先生殉難紀念集,(2)本會四十一年度年會論文選集論文八篇,及(3)會務報告。從張莘夫先生殉難經過中知道還有隨行的牛俊章、張立德、徐毓吉、劉元春、程嘉田、舒世清、莊公謀等七人一併遇害,及從「編者言」中獲知還有許多重要礦冶人,如大同晉北礦務局發電廠長岳嵩山先生、北票煤礦公司煉焦廠廠長俞再麟、錦縣楊家杖子鉬礦廠工程師貝秋恆先生,皆公忠愛國,不屈叛賊,終為中共所殺害,這些都是民國三十四年、三十七年間已歷四十餘年的往事,今日特予重誌,用表吾人的崇敬與哀悼之忱,以及擁護國策收復大陸的信心與決心。
三、《鑛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共78頁,藍色封面同前期。四十三年四月出版,會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卅號,總編輯:程宗陽。
「臺灣金銀銅礦」一文係屬報導性質,為臺灣省早期金銀銅礦之珍貴資料。四十二年度年會論文八篇,皆屬礦冶新技術研究研究佳作。
四、《鑛冶》半年刊,第二卷第一期,共162頁,四十四年十月出版,封面改用「大陸全幅版圖」,圖上斜印「毋忘大陸」四字,封面為棗紅色。會址:台北市中正路1734號,定價每冊新臺幣十元。總編輯:葉秀峰。
(一)「卷頭語」說:「……同仁等堅持初衷,在臺已發行季刊四期,為大陸發行會刊之續。惟以財力人力之困難,季刊未克繼續出版。今年初由董監事會之決議,改為半年刊。本期為遷臺發行會刊之第五期,而為半年刊之第一期。」
(二)本期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論著」4編,「研究」4篇,及「譯述」4篇。其中有一篇論著「怎樣根絕臺煤產銷方面的病態」是鄧長浩寫的。鄧氏在探討病源之後,擬出處方:(1)現代開礦利器,(2)增加採煤班次,(3)增置片道機械的運搬設備,(4)轉變業者傳統習慣,立論精闢。若以時隔三十餘年之臺煤生產過程的今日觀之,鄧氏所議皆切事實需要,但惜「臺煤礦人」至今未能澈底執行,十分遺憾。鄧氏更進一步討論如何推行這一處方的方案,建議運用美援辦一兩個「標準煤礦」為示範供他日礦場之模仿,獲得美援臺北安全分署負責人葛蘭特(R. Y. Grant)的贊許,惜因當時(民卅九年)懷特公司煤礦技術主持人蒙茲(H. W. Montz)正忙於致力第一計畫建立水洗設備,把標準煤礦延為第二計畫,但蒙氏已老健康不良,回美休息,此事乃延擱而作罷,十分可惜。
(三)此時本會已積極展開服務工作:(1)代印尼華僑鄧發聰研究有關打火機火石製造工程;(2)代嘉興水泥公司勘測高雄石灰石-本會敦請龔遂如、榮文雅兩會員勘測;(3)代寶華企業公司踏查次亞考干溪砂金礦-本會商請羅煦仁會員踏查。
(四)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委託本會編輯「臺灣地下資源」一書,共分上下兩巨冊,上冊《臺灣之煤礦》-約三十二餘萬言,圖一百一十餘幀,由程宗陽、盧善棟合編,是「台灣研究叢刊第三八種」,民國四十五年十一月出版,四十六年初,付稿酬約二萬二千餘元。四十六年及四十七年程宗陽當選理事長,蔣靜一為總幹事,於是程與盧平分尾數二千餘元,而將二萬元整數捐款給學會做基金,會中委請朱謙(前此政府為簡化組織,將資委會併入經濟部為國營事業司,朱謙辭職,創辦嘉興水泥公司為董事長;程宗陽辭職,擔任台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技術輔導團團長,兼南庄煤田探勘處處長。)放款給某紗廠月取利息作為經常費,不及二年時間,紗廠倒閉,此款也泡了湯)。下冊為《臺灣金屬及非金屬礦產》,分由龔遂如、張錫齡等十餘人撰寫(此書究否出版,應向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查之)。
五、《鑛冶》半年刊第二卷第二期,共174頁四十五年七月出版,封面仍用大陸全幅地圖,一如前期者。封面改用金黃色。會址:台北市中正路1734號。定價每冊新臺幣三十元,總編輯:葉秀峰。
(一)本期刊出「四十四年年會與會員全體合照」(四十四年十月四日在臺北市南昌街酒公賣局大禮堂舉行)一幀彌足珍貴。本期共有「論著」4篇,「研究」6篇,「譯述」4篇(內有盧善棟:《香港地質礦物與礦業》),「調查」3篇…等,而第一篇係朱謙發表《明日礦冶工程新剖面》,甚具前瞻性剖析,饒有趣味,歷時三十年之推演,有的都成事實,呈現眼前,今日讀者如有興趣不妨閱讀,其中小題目很吸人神往:(1)稀土金屬是科學和工程進步的鎖鑰,(2)在前寒武紀地面上奔波,(3)冰凍硬鋼法,(4)劣級礦產優化新法,(5)到海洋內去探勘,(6)原子能與鍊金術及萬年曆。
此外,有「年會論文摘要」4篇:(1)丁成威:《台灣硫化鐵碴製造海綿鐵之研究》,(2)馮藹春:《出磺坑水沖二期採油試驗》,(3)丁陳威:《海綿鐵之應用》,(4)盧善棟:《原子能之發展對於礦業的影響》〔此文於民國四十五年經「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審選於《國父實業計劃研究論叢第一集》,共選集論文六篇:一、中國建設中機械工業應採之途徑:錢昌祚;二、發展中國紡織工業之研究:趙星藝;三、如何實現 國父實業計劃中之造船計劃:邢契莘;四、原子能之發展對於礦業之影響:盧善棟;五、共匪「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綜合規劃」報告之批判:宋希尚;六、研究實業計劃自認識第一計劃及北方大港起:葉秀峰〕第一集由莫衡*作序,中央文物供應社於民國四十五年十月出版。
六、《鑛冶》半年刊第三卷第一期,共132頁,四十六年六月卅日出版,會址:台北市大理街161號(此址為經濟部煤礦探勘處,程宗陽任處長),定價每冊新臺幣二十元,總編輯:葉秀峰。
(一)本期以「臺灣鋁業公司新建之軋片工廠」黑白照放在封面的正中央,上額為紅色,用黑色「礦冶」,兩字分列左右,其間置會徽,全額占鋁廠照二分之一;下額很窄約10公分亦紅色。綜之,給人目觸,很顯輝煌,亦為會刊封面用套色的濫觴。內容含有「論著」3篇,「研究」4篇,「臺灣及國外礦冶報導性文章」9篇。
(二)附錄有「礦業法座談會紀錄」(四十六年十月廿六曰,在中油公司會議室)討論經濟部所擬定《礦業法修正草案》,由朱理事長謙主持,李司長鳴龢報告,前輩礦人發言熱烈,固執爭論不已。最後,主席結論:礦業法內容複雜,因時間所限,未能詳加討論,希各位以書面報告寄本會,轉呈經濟部參考。
(三)設立礦冶系「畢業學生獎金」辦法,每年暫定給二名,分配成大及臺北工專各一名,一次給獎金新臺幣一千元,以上兩校如分設礦冶兩組者,民國紀元之雙年度給採礦組,單年給冶金組,以畢業生考試成績最優良,思想純正、品行優良、體格健全者,由校方提名本會審定,於每年本會年會時發給之。
七、《鑛冶》半年刊,第三卷第二期,共152頁,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版,會址:台北市大理街161號,定價新臺幣二十元,總編輯:葉秀峰。
(一)本期以「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為封面,有論著4篇,研究5篇,譯述5篇,調查3篇……等。
(二)主要記事有四十六年度年會紀要(46年11月12日在臺北市煙酒公賣局大禮堂舉行),本年年會之一特點,乃為執行四十五年年會提案「本會46年頒發礦冶系畢業學生獎金」,頒發給成大宋獻瑞、臺北工專吳裕慶。刊有活動照片,甚具紀念性。會前一天十一月十一日由程理事長宗陽主持「臺灣煤資源開發問題」專題討論會,在臺灣大學法學院大禮堂進行,其主要題綱:(1)臺灣煤業自光復以來之歷史觀,(2)臺灣煤礦生產目標及人力財力之配合,(3)臺灣煤礦開發的新領域,(4)臺灣煤礦開發方法,(5)臺灣煤礦開發初步實施計畫,(6)今後臺煤的展望(原文登《臺灣工程界》)。
(三)四十七年度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推選會計:「會計仍由盧善棟兼任」。
(四)第三次理監事聯席會議(四十七年五月十四曰)紀錄:「盧會計辭職(按定於七月出國)照准,改聘方克楨擔任。」
八、《鑛冶》半年刊第四卷第一期,共84頁,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出版,定價每冊新臺幣二十元,總編輯:葉秀峰。
(一)本期封面上下額皆藍色黑字,中以套粉紅色的「中國煤礦開發公司新竹煤礦瑞氏洗選機」展現新觀。目錄之後載有四十七年度年會活動照片等四頁,共有14圖,為迄今最多圖照開端的一期,是其特色。茲摘各要圖如次:民國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本會參加在台北中山堂舉行聯合年會。本會四十七年度年會十一月十四日在台北民眾團體活動中心禮堂舉行。主席程理事長致開幕辭,指出三點:(1)一個學術團體必須有賴社會有關事業機構的合作,(2)礦冶技術與進步需有一實驗機構,(3)配合戰時需要為和平而努力。就當時環境言,立論十分精闢。
(二)程宗陽建議運用美援資金建立「煤業研究與服務中心」(Coal Mining Research and Service university),應可說是日後成立的「礦業研究服務組」的最初雛形。
(三)年會中特以「臺灣省礦場保安管理辦法檢討」為專題討論,作成應修正或調整的條文之五點結論,送請有關機關參考。
會中頒發礦冶系畢業生金給成大陳郁,臺北工專楊振寰。
九、《鑛冶》半年刊第四卷第二期,共102頁,四十九年八月一日出版,定價每冊新臺幣二十元,總編輯:葉秀峰。
(一)本期封面上下額用深藍,中間以淺杏色的「台灣省橫貫公路路線及資源分布圖」很具特色。
(二)主要內容:(1)論著2篇,其中最突出的是朱謙《從礦產經濟談到礦產政策》。(2)研究 6篇,以第一篇盧善棟《UNDER-SEA COAL MINING 海底採煤作業》(編者附識:盧氏於1959年三月發表此文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因台灣煤礦現已步入深部煤田及海底煤田開發階段,特商作者將其原稿在本刊發表)。(3)報導4篇,無會務活動記載,僅附錄有四十九年理監事簡歷表,且缺各專門委員會組織表,餘無其他史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