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理監事,委員會委員,及全體會員,大家好:
中國鑛冶工程學會自民國十六年成立至今將近百年,歷經草創、成長和發展,每個階段都面臨不同的挑戰,幸賴歷任理事長、理監事的運籌帷握,學會已成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優良學術團體,也在各界長期的支持與鼓勵下,得以順利定期舉辦學術活動、訓練課程及出版會刊、叢書與電子報等,讓學術與產業接軌,持續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鑛冶可以說是工業之母,「鑛冶」二字的意涵亦隨著產業與科技發展而逐步擴大其涵蓋面;從早期著重在礦業開發,到現在擴大到諸如:光電、動力、能源、民生及國防工業等材料之開發與應用領域。隨著產業與科技發展,鑛冶學會亦與時俱進,持續深化與產、學、研界之鏈結;例如:設置了技術獎章、論文獎、大專學生獎勵金、盧善棟獎學金等各種獎章與獎勵,鼓勵會員及在學青年致力於鑛冶相關領域研發與應用,為國家培育優秀學研及工程界人才。
21世紀全球關切的議題不再侷限於經濟發展,因地球暖化所帶來氣候災難的風險,引發全球的關切。與此相關之節能減碳、再生能源開發與應用、循環經濟等領域之技術研發成為重要議題。另外,全球資源爭奪更趨白熱化,許多國家已將冶金思維提升到戰略層面。臺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有限、產業趨勢更迭的情況下,就鑛冶發展方向,個人提出以下兩點淺見:
- 邁入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及原物料資源日益稀缺,產學研單位透過基礎特性研究、製程改善及回收技術開發等方式,積極布局金屬循環再生技術,將關鍵金屬材料再生高值化,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與減少環境衝擊。
- 走向環保節能減碳發展: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趨勢,臺灣要接軌國際走向淨零碳排,除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或替代燃料以減少碳排,也同步進行材料優化、AI節能與儲能技術開發等研究,因此,帶動臺灣相關產業鏈的新契機與專業人才的需求若渴。
政府為把握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秩序重整的機會,推動6大核心戰略產業,打造臺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高科技研發、半導體先進製程及綠能發展4大中心。為因應臺灣產業發展趨勢,期許本會落實各委員會的功能,集結產官學研的知識及實務,積極推動產學交流活動與會員菁英人才培育,肩負銜接學校與產業的重要任務,持續創造本會價值、提供會員優質服務與凝聚會員向心力。
最後,謝謝大家的支持,也讓我們共同努力,繼續為學會創造一個嶄新的局面。
敬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理事長 鄭際昭上 1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