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別 |
得獎人/單位 |
得獎事蹟簡要 |
94 |
黃鎮臺 |
親自參予或領導工作同仁積極從事國內防災、廢棄土石利用、有價金屬提煉、水資源有效利用、地層監測等技術,對減少公私財產生命損失、富裕民生、促進產業發展,貢獻良多。 |
93 |
中鋼所屬煉鋼廠 |
在鋼鐵製程上技術精進,對於產品開發不遺餘力,創新生產技術,建立低碳氮鋼,開發優質廉價高級鋼,供應台北101世界最高大樓結構用高張力鋼;每人每年鋼液生產達1283公噸,大鋼胚及扁鋼胚合格率分別為99.5%及99.83%,與一流世界鋼廠等量齊觀,足為業界楷模。 |
92 |
朱秋龍 |
執掌保來得公司精確生產技術,又擅於經營管理,重視研究發展,品質管制,更長於國際貿易競爭,粉末冶金市場佔有率60%以上,為東南亞第一粉末冶金製造工廠,匹敵世界,貢獻良多,績效輝煌。 |
91 |
台灣油礦探勘總處 |
引進並研發卓越之油氣探勘技術,努力爭取參予國外礦區之探勘與開發,探獲大量油氣,為國家擁有國外可採油氣蘊藏量2億7500萬桶油當量,成果豐碩;在印尼確實掌握有天然氣產量及LNG穩定供應,皆對國家經濟發展能源穩定供應貢獻良多。 |
90 |
陳陵援 |
致力推展資源經營永續發展;革新礦業技術;開發節水技術;促進國內外資源交流與整合應用,推動產、學、研策略聯盟,推行前瞻技術,以求礦業永續發展之卓著貢獻。 |
89 |
台塩實業公司 |
研發製塩技術及塩品質,提升國人生活水準,配合政府政策,穩定工、 農、漁用塩,有助國家經濟建設,推行產品多樣化及企業多角化,達成 產業永續發展之貢獻。 |
88 |
榮民工程公司 |
闢建橫貫公路、啟發礦業工程、開拓重大隧道工程、創始大理石工業, 對國內天然資源有效開發利用,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改善國民環境與增進社會福祉,影響深遠,貢獻良多。 |
87 |
工研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 |
致力於資源、能源、環境三大技術領域之研發、服務與技術移轉的卓著績效,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具很大貢獻。 |
86 |
李至隆 |
致力開發零配件之製造技術;推動高配件國產化;建立高價位零件之生產線;開發廢料再生技術之卓著貢獻。 |
85 |
東和鋼鐵企業公司 |
建立全國第一座H型鋼鐵廠,率先利用110噸直流電弧爐、型鋼建鑄機及軋延機產製H型鋼,帶領國內鋼鐵業邁向H型鋼生產技術之新里程,成效卓著。 |
84 |
中國鋼鐵公司 |
開發成功轉爐生產不眾鋼之新技術,率先利用同一轉爐生產碳鋼與不眾鋼,帶領國內鋼鐵產業邁向不眾鋼生產技術之新里程,足為業界楷模。 |
83 |
台灣水泥公司 |
其和平礦場開拓豎井,自動化操作捷運系統,儲礦、碎石、抽卸料等設備及帶運系統全部地下化,規模全國第一,允為世界級自動化大型礦場,發揮高度礦業科技,達成經濟發展與環保兼顧相成,總體成效卓 越,堪為楷模。 |
82 |
台灣油礦探勘總處 |
自行設計、操作完成鐵砧山氣田鐵通一層地下注儲氣工程,開亞洲地下地質構造注儲氣工程之先河,突破傳統,創新技術,對天然氣穩定供應,卓著貢獻。 |
81 |
周倉榮 |
致力高級鋼冶煉出產技術之發,在完全不做外來技術支援,成立完整之煉鋼製程應用之各項技術;所開發快速脫碳技術及真空脫碳鋼液建續監測系統,均足與世界一流鋼廠媲美,成就卓著。 |
80 |
高呈毅 |
引進及改革開挖,防漏與支撐等新技術,對地下開挖工程、邊坡穩定工程、水庫及大壩工程等有重大貢獻,主持明潭抽蓄水力發電工程,發揮卓越工程地質素養及管理長才,對工程界影響深遠。 |
79 |
洪銘盤 |
作育英才逾四十年,著有論文六十餘篇;專精於材料之製程,開磁性材料與高溫超導體研究之先河,對學術界及工程界影響極深,足為礦冶材料界表率。 |
77 |
陳鴻賓 |
推動金屬內耗研究,發現低碳鋼及IF鋼高度冷軋變形後產生新內耗,提出理論模型,精心設計製造橫向振動內耗測定儀器,具優異測試功能, 七十七年獲國際發明金牌獎,足為鑛冶材料界研發之楷模。 |
76 |
台灣保來得公司 |
致力技術獨立,自行設計及製造模具與燒結爐;首創使用液態氮氣燒結 不眾鋼,技超越日本;裝置世界最大能量750噸成型機及建立精密技術 設備;能量與世界著名先進並駕齊驅;微小軸承部門,推行夜間無人化生產,產量提昇70%,產量行銷國內及歐美日市場,績效輝煌,足為我 國粉末冶金工業之楷模。 |
75 |
董家寶 |
從事重砂綜合利用研究,完成從台灣獨居石中提取純度達99.9%之鑭、 鈰、釸、銪及釔等五種高價值稀土元素,並負責推動技術移轉,七十三年協助民間建廠生產,使台灣重砂礦得以開發,貢獻良多。 |
75 |
陳發熹 |
建立我國第一座不鏽鋼廠之重任,屢創超能生產,穩定不鏽鋼廠營運,供應國內下游加工業用之平型不鏽鋼品,奠定我國產製不鏽鋼工業之基礎,表現非凡,功績卓著。 |
74 |
豐興鋼鐵公司 |
致力推行管理電腦化、設備自動化及煉鋼連鑄與軋鋼之技術革新,導致每噸鋼僅耗用450度電力及三公斤以下電極,出鋼16爐,保延爐壁壽命至二萬爐以上,均達國際標準,勞動生產力從400噸/人,提高至700噸/人,堪為國內電爐鋼廠之楷模。 |
74 |
楊 舒 |
獻身我國石油礦業凡四十一年;近年主持策劃台灣油礦探勘,引用三維震測新技術,推斷長康構造屬斷層封閉型態,乃終能陸續發現大量油氣,並已規劃進行開採,確為我國海域油氣探勘定出曙光,績效卓著。 |
73 |
原子能委員會 核能研究所 |
在磷酸提鈾方面自行研發提煉技術,完成原料鈾之生產;並開發自核能原料轉化成二氧化鈾之技術成功,奠立我國核能發展良好基礎,績效卓著。 |
73 |
海山一坑煤礦 |
致力深坑開發達垂深940公尺,改進技術,以通風克服地熱;革新採煤 方法提高工效;擴充運搬能力解決長程運輸;改善昇樓掘進,防止自然 發火與抑制煤塵等俱著績效,足值讚揚。 |
72 |
亞洲水泥公司 花蓮製造廠 新城山礦場 |
年產量達260萬公噸;革新高山礦場採運策劃,深具創意;採行直井捷運系統,突破運輸方法;實施階段採礦作業,控制質量與安全;隱蔽採運作業,控制環境污染及維護景觀等等,俱見卓越績效。 |
72 |
中國石油公司 台灣油礦探勘總處 |
興建「國光油窖」,在頁岩層內順利完成結構設計,極富創意;開台灣試用地下岩窖儲存油氣之先河,具存儲安全及成本低廉,撙節土地利用,維護景觀,俱見創新之利及新法儲油之繼起,堪值讚揚。 |
71 |
瑞三鑛業公司 瑞三煤礦 |
年產量達22萬公噸,為台灣最大規模之煤礦;積極改善坑內外作業環境,改進開採技術,防止公害,提高生產效率,改良產煤品質,績效卓著。 |
71 |
傅次韓 |
參予一貫作業鋼廠之規劃與建造;負責完成中鋼第二階段擴建工程;嚴格執行品質制度;推行全面自動化;引進自主管理;厲行節約能源;致 力研究發展,對中鋼公司貢獻良多。 |
70 |
徐念南 |
負責國內核燃料之自行研製,改善鈾合金之配方與完成陶瓷體核燃料丸之製造,具重大創獻;推動特殊金屬材料及其應用技術之研發,為冶金工程開拓新領域,對我國冶金尖端科技之研究發展貢獻良多。 |
70 |
賴克富 |
實施割煤機與鎬煤機之機械化採煤,提高採煤效率兩倍以上;研究自製摩擦鐵柱及鋼樑,實施煤面支撐鋼鐵化;創用「摩擦短柱採煤法」;創新設計坑內砲孔充填用「模形塑膠水袋」提高爆破效策,貢獻良多。 |
69 |
華新麗華電線電纜公司 |
引進美國南電公司之SCR連續鑄造軋製銅體線材之設備及技術,生產之銅條品質極為優良,減低能源消耗,提升本省電纜工業水準,實績輝煌。 |
69 |
吳伯楨 |
綜理全國礦政,十二年來策訂礦業發展政策,主持研修礦業法規,導引礦業技術,推動礦產開發,改進礦場安全及增進國際礦業關係,對我國礦業之開發與技術發展,貢獻良多。 |
68 |
中國石油公司 |
自力設計完成最新震測資料處理系統,改進震測記錄品質,爭取時效, 提供地下地質構造解釋,促致新構造之發現,為台灣石油探勘創新技術 之成果,足為我國礦業科技發展之楷模。 |
67 |
黃清連 |
督導中鋼煉鋼廠建廠工程及生產技術,採用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及完全連續鑄造方式,直接生產鋼胚,創下連續鑄造鋼胚成功之世界最高紀錄,成績卓越,足為楷模。 |
66 |
孟昭彝 |
致力石油地質探勘及研究,解釋台灣石油地質大構造之觀念,導致若干新油田之發現及老油氣田之深層生產成功,對台灣陸上石油探勘及我國能源供應,貢獻良多。 |
65 |
馮大宗 |
致力礦業探勘、推動礦業技術研究,倡導礦業工程服務,引進遙感探測 技術,倡導及從事台灣地熱探勘,創建新猶,貢獻良多。 |
65 |
盧善棟 |
主持本會學術出版,督辦「礦業技術」,監纂「鑛冶辭典」,主編「鑛冶」會刊,主撰「評論」專欄,獨創風格,美國「化學文摘」將其列入 世界科學雜誌之林;其促進國際鑛冶技術交流、奠定本會國際鑛冶學術地位,功績卓著。 |
64 |
亞泥公司 新竹廠玉山礦場 |
率先改用階段採石法,機械化生產,提高工效,節省炸藥,有計劃清除表土,策進開採安全,致力鑽探採樣,維持石料品質,使產製水泥能符合國家標準,足為石礦業之楷模。 |
64 |
唐榮鐵工廠公司 |
不斷提高電爐煉鋼能率,發揮軋鋼技能,創導合金鋼冶煉,自製高效軋鋼輥子,發展各種鋼鐵新產品,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特具貢獻。 |
63 |
靳叔彥 |
執行海域石油探勘與開發業務,規劃周密,設計妥善,使艱鉅創舉得以順利展開,功績卓著。 |
63 |
台灣金屬鑛業公司 |
建立冶煉系統,從礦砂至煉銅採一貫作業,冶煉設備全用本國器材,有效除砷淨塵控制污染,發揮技術自主,增進經濟效益,表現卓越。 |
62 |
金開英 |
創導石油事業之發展,主張開發重於冶煉,推動油氣探勘,主張在錦水向南試鑽,一舉探得打鹿岩層內豐富油氣,卓見力引,足欽楷模。 |
61 |
詹益謙 |
致力石油探勘技術之研究、改進及探勘工作之擘劃,發現台灣新油田, 厥功至偉;另推動合作採油,技術輸出,楊譽國際,貢獻良多。 |
60 |
雙溪礦業公司 |
促進合理化開採,改用現代化機器設備,首創煤巷及斜坑之機械化推進,同時進行煤炭洗選工程改進,績效卓著,殊堪嘉許。 |
59 |
楊玉璠 |
從事石油探勘及開發工作達卅年,推展台灣陸上及海域石油礦探勘擘劃不遺餘力,倡導油源多元化,推動海外油源合作探勘,為我國石油礦業開闢新紀元,貢獻良多。 |
58 |
董蔚翹 |
致力我國石油探採工作43年,先後在陝西、四川、甘肅及台灣主持擘劃,尤以台灣石油礦之探勘經營,貢獻最多,成績斐然。 |
58 |
林浚泉 |
致力選礦技術之改進,提高硫化鐵中金銅採收率,供硫精礦中硫品位由35%增至45%,達到國際標準;設計富金礦洗選設備及重液選礦系統,降低選礦費用40%,功績卓著。 |
57 |
侯國光 |
致力鋼鐵冶煉,尤擅鑄造技術,參用美國米漢納高強度鑄鐵製造技術,付諸實際生產操作,開闢我國鑄造技術新境界,成績斐然。 |
56 |
陸志鴻 |
學術上勤於研究,致力工程教育,矢志不渝,著作等身而熱心會務,貢 獻良多。 |
55 |
台灣煉鐵公司 |
引用氧氣煉鋼及設立鋼板廠,屢創先河,貢獻厥偉。 |
55 |
張木賢 |
先後完成出礦坑106號井鑽深3,561公尺;鐵鉆山8號井5,100公尺,迄為遠東第一深井,對台灣油氣探勘,特具貢獻。 |
53 |
台陽礦業公司 |
所屬田美煤礦,平峒快速開發掘進平均進尺2.3公尺,堪稱國內最快速;設計平峒卸碴於峒底碴倉,再以吊車捲運坑外,縮短運程;坑道採 用新式支架及建立集中採煤體系,提高採煤效率,達到每工每月產煤量25.7噸,為本省最高紀錄,堪為楷模。 |
53 |
台灣鋁業公司 |
建立一貫作業體系,更新煉鋁設備,將鋁錠產量自每年8千噸提高至2萬 噸;每噸鋁耗用陽極糊自43年之618公斤至53年上半年已減為568公斤; 交流電由22,069度減為17,296度;人工由37工減為65工,提高品質,拓 展市場,求是求新,技術優異騰聲國際。 |
52 |
吳德楣 |
主持中油公司全盤探勘業務,發現錦水三十八號井下3500公尺新油源, 鐵砧山背斜構造首次發現具經濟價值油田,開發國家資源成果卓著,貢獻至鉅。 |
51 |
呂海星 |
對鑛業技術富有研究,尤以預力混泥土支架之研究、改良與推廣利用, 貢獻良多,使台灣鑛山在支架方面獲致新方向之發展,功績不可沒。 |
51 |
丘炳祺 |
發現金瓜石鑛山四平巷富金礦體,使金屬礦業公司每月增產黃金數千兩,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卓越之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