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人 - 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分公司

  • 政策理念

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分公司和平廠依循「循環經濟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致力平衡人類與大自然間的複雜關係,並結合聯合國 SDGs 永續指標,規劃綠色礦山/CO2循環經濟等行動方案,同時與工研院及大漢技術學院等進行產學合作計畫,致力達成礦山當地生態系復育及CO2捕捉再利用等綠色永續目標。

綠色低碳礦山/循環經濟(CO2減量及再利用方案)

2018年執行項目說明

綠色低碳礦山

1.      礦場採以山頂階段平台式開採,並搭配豎井捷運系統,減少運輸距離,提升生產效率,減低 CO2排放。

2.      高MgO%成份的礦石,透過取樣、化驗、調配等程序,使礦石全面利用,達成零排廢。

3.      全面環境監測與調查,統計礦山週邊原生物種種類。

4.      礦山發展在地特色的原生種植物,並結合世界級的保種中心,共同培育、保存礦山特色的原生種植物。

5.      保存表面土壤,以表土中之原生種子,加速礦場植生復育。

6.      結合傳統噴植、挖溝穴植法,以及植生包綠化方式,使礦山植生復育更多元化。

7.      長期配合國內外產官學界參訪交流,並且固定安排在地民眾交流參觀,使礦山周邊鄰里能生活的更放心。

8.      委託台北科技大學持續對礦區邊坡穩定做監測,以維護礦場週邊安全。

9.      持續落實地方回饋,優先保障礦山在地居民就業機會。

水泥循環經濟及

CO2減量策略

1.      和平工業區內港、電、水泥廠三合一,達成生產過程零排廢的循環效應。

2.      水泥製成成品,其原料進廠到水泥成品輸出,全程僅3.7KM的低碳製程。

3.      致力推動溫室氣體減量。

4.      與工研院合作推動「鈣迴路碳捕獲先導型系統技術合作研究」及「碳捕獲與利用技術驗證與放大技術研發」。

5.      利用碳捕捉技術,進一步推動微藻固碳與養殖」,開啟碳循環經濟的模式。

  • 綠色低碳礦山

「礦山」是台泥產業的重要核心之一,所以和平廠對於礦山開採一直要求對環境衝擊最小,同時對於開採後的復育更是持續的以恢復原狀為最高目標。透過產學合作計畫,改變了傳統一味地追求綠化覆蓋率、及綠化數量等模式,而是以「復原礦山生態系、棲地重建」,考量生態的平衡與重建,長期而持續的進行復育,使綠化後的礦山能真正地與周圍林地結合。其說明如下:

  1. 開採礦石技術,採用全國唯一山頂階段平台式開採及搭配豎井捷運運輸系統,由山峰嶺頂往下分階段開採,並搭配豎井捷運系統以縮短距礦場卡車搬運距離,大理石原料自標高1000公尺豎井口倒入後,經由破碎機及旋碎機逐漸縮小粒徑,藉由密閉式輸送帶輸送至石灰石庫及水泥廠,不僅無粉塵逸散、降低礦車運輸距離及柴油消耗、減少CO2排放,環保又節能,此開採方式為露天礦場最理想、安全、環保的開採方法。
  1. 和平礦場之大理石原料歷年來CaO%均達到廠內標準,對於MgO%成份之變化則高低不均,為使礦石全面利用,達成零排廢。因此在鏟裝運輸前,透過採樣→化驗→標示→調配等四個步驟,將各工區之高MgO%成份的礦石得以統籌調配入井,且符合水泥廠之所需標準,以使礦石全面利用。
  2. 自2016年開始,每季定期委託外部單位對礦山進行環境監測與調查,將礦山陸域生態分為植物與動物,統計種類、屬性、分布區域、數量並製作名錄及計算多樣性指數,另外製作植物生長區域分佈與保育類動物發現位置圖,觀察礦山環境生態變化,並作為礦山生態復育成果觀察及產學合作模式規劃方向。2017年~2018年期間本廠之和平礦場,也與大漢技術學院進行產學合作計畫,對於礦場進行環境與生態調查,作為復育生態系的重要資料。
  3. 和平廠為發展礦山在地特色的原生種植物,與集團成立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聯手合作,於2018年12月前往和平礦場進行植物種源採集研究,並且提出特有種原生植物,如和平礦場的白及、綬草、長葉繡球花及山芙蓉等特色植物,白及為地生蘭花,屬傳統中藥材,可採集作為手工香皂;長葉繡球花為台灣特有種,偶見於東部中低海拔山區;山芙蓉則為相當耐光的陽性植物,此種特性在惡劣的環境下較易生存。目前皆採集種籽,透過保種中心的培育研究,已達到可移植至礦場栽植,在未來礦山植生復育初期,將扮演重要角色。
  4. 在開採礦石中,將邊坡之表面之土壤進行保存,其也保存土壤中種子庫,如此是有效重建和加速復育開採區域的方法。土壤種子庫被視為植群潛在更新的重要組成,因此本礦場在開採前皆先保留表土以作種子庫用途。
  5. 為能加速礦場植生復育,本礦場結合噴植法、挖溝穴植法以及坡面客土植栽的方式,可以在礦場採掘殘壁進行綠化時,同時進行平台與殘壁的綠化,以縮短景觀復原的時間,減少視覺衝擊。
  6. 台泥和平廠於20年前即規畫結合興建礦場、豎井捷運系統、水泥廠、港口、電廠,逾至20年後,更形成為水泥循環經濟的典範,因此本廠更注重與當地居民、社會各界的交流。在地方溝通上,每年固定兩次以上邀請和平地區村民到礦場參訪,讓村民了解本礦場之開採方式,也更具信心;另近兩年來,日本礦業協會、中國水泥協會、兩岸三地採礦設計院、台灣各及大專院、公家機關、環團民間組織,皆透過產官學界的參訪交流,實際了解礦山作業流程、礦山復育的情形、水泥循環經濟的實現等。
  7. 2018年起本礦場委託台北科大資材系丁原智教授團隊,進行礦場邊坡穩定監測計畫,透過埋設傾斜管,能預警監控礦區邊坡穩定情形,更能提升礦場本身及礦區週邊村民的安全。
  8. 和平廠自礦山開採及水泥廠設立以來,即秉持著與地方共榮共好的理念,和平廠員工召聘皆優先考量聘用當地居民,目前於本廠任職的當地居民員工約占31%,使當地居民可在地就業。在回饋金方面,除法令規定的機制外,對於地方活動贊助及社區關懷更是不遺餘力,另外對於當地國小學童關懷,更是成立士敏學堂、夏令營,輔導弱勢學童,並且舉辦水泥工坊、透過遊戲活動方式讓社區民眾認識水泥另外的面向。
  • 水泥循環經濟及CO2減量策略

台泥和平廠在生產過程中除了追求品質外,對環境友善及節能減碳更是始終追求的方向,花蓮和平水泥專業區中規劃建廠時,更是首先思考循環經濟角度,因此形成獨特的「水泥 + 能源 + 環保」三合一運作模式。

  1. 和平電廠在發電過程中產生之廢棄物可分為飛灰及底灰等兩種煤灰物質,且和平電廠為全台唯一無灰塘設施的發電廠,台泥和平廠將電廠產生之煤灰全部供做生產水泥之黏土替代原料,每年約可處理 42萬公噸煤灰,避免造成環境污染亦可達到資源全部再利用之目的。和平電廠的環保設施『排煙脫硫系統』所需之石灰石粉皆由和平水泥廠直接供應,經脫硫後所每年約產生10萬噸之脫硫石膏,全部逕送水泥廠做為水泥研磨時之添加物。藉此以達成真正水泥循環經濟之零浪費、零排放、零廢棄,使水泥產業可以永續發展,並對社會做出貢獻。
  1. 台泥和平廠的低碳製程,為礦石原料自礦場經由豎井運輸至廠內,再經由高溫旋窯及水泥磨的研磨製成成品水泥,水泥產品則透過密閉輸送至港區裝船;整體低碳運輸總長度達3.7 km。
  1. 台泥和平廠與工研院合作碳排放捕捉系統(CCS),以水泥原料鈣 (石灰石)作為吸收劑,利用其吸收容量高且能耗較低,失去的活性吸收劑還可再投入水泥製程做為原料,達到零廢棄物產生。自 2011 年起開始推動「鈣迴路碳捕獲先導型系統技術合作研究」及「碳捕獲與利用技術驗證與放大技術研發」,2017 年 5 月開始規劃設計下一階段 10MW 大型化捕獲示範廠,2018 年持續開發鈣迴路新世代蒸汽水合反應系統和多階旋風塔捕獲技術,以提升 CaO 轉化率,以期將捕捉成本降低。
  2. 從核心的二氧化碳捕捉,延伸至二氧化碳再利用之綠能技術研發,開發生質能源與加值化應用。台泥與工研院簽訂「戶外微藻固碳系統及高單價微藻培養研究」合作協議書,開發微藻固碳技術,選擇比樹木固碳速度高數十倍的微藻做為養殖對象,並導入富含蝦紅素之雨生紅球藻,將二氧化碳純化後,作為雨生紅球藻之碳源,1 公斤的雨生紅球藻,約可吸收 1.83 公斤的二氧化碳,將生產水泥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獲,進而成為藻類光合作用的原料,讓碳捕獲循環經濟產生加值化效益。
  • 具體成效

台泥和平廠長年推行綠色礦山及水泥循環經濟,注重環境的復育,近年更透過產學合作,藉由科學的方式及整體的規劃,達成生態系的恢復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同時積極轉型,跳脫傳統水泥業的生產思維,從環境循環管理、循環經濟認證及永續供應鏈管理等面向落實氣候減緩與調適策略,制定環境管理政策,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策略,使經營管理與節能環保並行,皆獲得社會各界肯定。

  1. 台泥和平礦場至2018年累積植生綠化面積36.6公頃,佔已開採面積之44%。另苗圃及育苗場培育原生樹種合計4000株,每公頃植樹木密度超過4000株(林務局復育標準1000株/公頃)。
  2. 近兩年來日本礦業協會、中國水泥協會、兩岸三地採礦設計院、台灣各及大專院、公家機關、環團民間組織等,皆透過產官學界的參訪交流,實際了解礦山作業流程、礦山復育的情形、水泥循環經濟的實現等,合計共數十個外部單位約1,300多人次造訪台泥和平廠。
  3. 2012年台泥和平廠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資興建全台首座「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動土,並於2013年竣工,2014年台泥和平廠與工研院、能源局共同合作研發「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榮獲 2014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2014 R&D 100 Awards)(附件一)。
  4. 2016年台泥和平廠利用鈣迴路碳捕捉試驗廠,將水泥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微藻固碳技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利用捕獲的二氧化碳排作為雨生紅球藻的養殖原料,從中萃取出抗氧化物蝦紅素並且以「負碳蝦紅素」獲得第13屆國家創新獎(附件二)。
  5. 2018年獲得台灣企業永續獎「傳統製造業組TOP 50企業永續獎」、「台灣企業永續英文報告獎」(附件三),以及單項績效類的《社會共融獎》、《氣候領袖獎》、《循環經濟領袖獎》(附件四)等五個獎項。
  6. 2018獲得經濟部能源局節能標竿獎「銀獎」(附件五)。
  7. 2018獲得行政院環保署廢棄資源循環經濟評鑑「二星」(附件六),推動循環經濟、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是台泥和平廠的主要政策方向,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創新模式,創造產業共生、資源共享,逐步達成水泥產業資源永續循環利用的目標。
  8. 2018獲得經濟部工業局產業低碳科技應用補助計畫(附件七)。
  9. 2018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環保標章卜特蘭水泥第I型《金級》(附件八),為水泥業首間取得環保標章之企業。
  10. 自2018年起台泥和平廠以核心事業「水泥」,作為創作元素,展現人文創意的能量,讓水泥展現新生命。為此,結合環保水泥推廣環保標章以及增進社區鄰里互動,特別邀請當地居民、學童進行水泥盆栽DIY活動,也放映企業永續經營理念短片,讓居民充分了解台泥的企業文化,及所生產的水泥是非常環保。本廠共辦理水泥手作工作坊5 場次,參與人數共計68 人次。

    ■章銘贊曰:

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為本會團體會員,其和平分公司包括和平礦場及和平水泥廠。在礦山經營方面,採用從山頂自上而下階段平台式開採及搭配最先進的豎井運輸系統化之低碳開礦技術,並致力於礦區植生綠化,落實綠色採礦。至水泥廠則採用最新節能設備與技術之低碳綠色製程,製造水泥,也發展「碳捕獲技術」,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搜集起來,並轉化成蝦紅素。和平礦場生產之石灰石亦做為鄰近和平電廠排氣脫硫之原料,並產生石膏。另和平水泥廠則將和平電廠每年產生約42萬公噸之煤灰與10萬公噸脫硫石膏收納,做為製造水泥原料,達到就地減廢、資源再生利用等永續作為。該分公司創新技術、落實環保、體現循環經濟效益,貢獻卓著,茲特頒贈本會最高榮譽民國108年「技術獎章」以資激勵。